近年來,不少家政公司從線下向線上發展,通過互聯網平臺接單、派單、收費,為廣大用戶提供更便捷的家政服務。但由于經營不規范、惡性競爭等,引發不少勞動爭議、合同違約等糾紛,影響行業健康發展。調研發現,互聯網家政公司經營管理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:一是用中介合同代替勞動合同,規避用工主體責任。為降低運營成本,逃避法律責任,家政公司普遍不與家政服務員簽訂勞動合同,而是采取與家政服務員、雇主簽訂三方《家政服務合同》的方式,將自己置身于中介地位,把義務落到家政服務員個人身上,若家政服務員在工作中發生人身損害事故或者因工作失誤、過錯造成雇主合法權益受損的,家政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,而由家政服務員個人承擔。二是以高薪入職誘售培訓課程,收取高額培訓費用。部分互聯網家政公司通過招聘平臺發布高薪入職廣告,在求職者報名后,以入職需要行業證書為由誘導求職者與其簽訂《教育培訓合同》,購買培訓課程。而培訓的課程并無實際內容,培訓后取得的證書也未被國家職業技能認證中心認可,求職者即便順利入職,取得的薪酬亦與廣告宣傳相差甚遠。三是推行預付式消費惡意搶占市場,侵犯消費者權益。部分大型互聯網家政公司為搶占市場份額,采取低價補貼的方式進行惡性競爭,以超低價格銷售半年卡、年卡、三年卡等,鼓吹買得越多越劃算,推行預付式消費,快速獲取資金維持經營。長此以往,不合理的低利潤難以支撐運營成本,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,引發大量與家政服務員之間的欠薪及與消費者之間的服務合同糾紛。
針對上述問題,建議如下:一是加強對互聯網家政行業的指引。成立家政行業協會,制定適用全省或大部分地區的行業標準,指引行業規范發展,嘗試制定、推廣統一合同模板,明確家政服務企業、家政服務員和消費者三方的權利義務。二是加大對互聯網家政服務行業的監管。相關政府部門加大監管,規范互聯網家政服務企業經營模式,強化其社會管理責任,加強對企業非常規擴張、違規營銷、虛假廣告的監控和查處力度。三是探索建立網絡平臺預收費監管制度。設置網絡平臺的預收費上限,將預收費的上限額度與商家的資本信譽掛鉤,并禁止超額收取預收費用,杜絕注冊資本小、風險防范能力弱的互聯網家政公司向消費者大量套取前期費用。